2017年初,区块链极客刘宇(化名)发起了一场ICO,在短短五天时间里获得了价值1500万美元的比特币和以太币。
随后他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某家区块链初创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第二大股东。他放弃了所有期权,虽然这家公司已经在传统VC界获得几轮融资,在技术发展和商业模式上更加清晰。
讽刺的是,他的前东家现金流和利润都还不错,但由于传统投资机构对于区块链技术大多在观望,所以最近一轮融资进行得并不顺利。
看到刘宇成功发起了ICO,前东家似乎打开眼界,开始调整公司架构,进行ICO融资。
2017前半年,ICO造就了大量一夜暴富的新贵,最近半个月,ICO圈波动剧烈,从技术位判断,现在正处于熊市。比特币价格大幅下跌,以太币价格已经遭遇“腰斩”,而通过比特币和以太币发行的代币,下跌幅度更大,破发的不在少数。
刘宇发行的ICO代币,现在的总市值,是巅峰时期的六分之一。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由于ICO交易平台24小时全球都可以交易,资金流动非常快,行业发展速度飞快,当然周期迭代也迅速进行,可谓“圈内一周,圈外一年”。
一些人套现离场,一些人正在等待下一场牛市的到来,一些人默默开发区块链产品,等牛市到来后再发行ICO。
参与者们认为大的风险来自于政府。
一方面,他们对于区块链的未来极度乐观,另一方面,ICO通过私人账户进行交易,形式上非常不成熟。
“数字货币本质不是货币,只是有个像货币的名字,它是一种技术。技术会进步,未来区块链也会被更先进的技术颠覆,技术就是一种资产。数字加密货币之间的交易,本质是物物交换。国家的主权货币有着调控就业、利率、汇率的作用,数字加密货币无法实现这些价值,不可能替代法币。”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告诉全天候科技。
这意味着,政府对于数字加密货币的监管,本质是对资产的监管。在他看来,很多人说自己信仰区块链技术,其实都是把数字加密货币当作投资和投机的对象。政府要真正监管数字加密货币,需要财政部统筹,各个部门一起制订策略。
从国际上看,英国和新加坡采用了监管沙盒的措施,协助测试新兴金融产品,未来,中国政府有计划引入监管沙盒。
庞氏骗局OR伟大企业?
ICO不会一直陷于模糊地带,最终会实现两极化。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全天候科技,ICO可以分为4类:
一是完全的骗局,纯粹利用ICO这种新模式进行诈骗。
二是做区块链技术的企业利用ICO进行圈钱,但商业模式不明朗,技术没有绝对优势,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三是扎扎实实做区块链技术,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不过价值在于股权,而不是代币。
未来,这些项目经过多年时间发展壮大,将在证券市场上市交易。这意味着,未来的融资会从代表所有权的股权融资,变成出售产品项目未来使用权的融资。
四是利用底层连技术,发展成为又一个类似比特币或以太币的数字货币等较为主流的币种,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接受。
针对第四种方式,火币网CEO李林告诉全天候科技:未来的融资支付方式,可能会突破单一国家法币支付的模式,变成全球化数字支付货币。
前两种的结果都是被淘汰,渐渐销声匿迹,后两种会越做越强,融入主流资产交易市场。
和所有风险投资一样,这是个唯价值论的事业。活不下来的区块链ICO项目,就没有任何价值。ICO行业最终形成的格局是:一些项目成为庞氏骗局,少数项目发展成为大的公司。
“没有明确的规定代币是商品,所以ICO不是非法集资。很多代币超越了小众圈子,进入大的应用生态,还可以给别ICO项目去定价,实现和比特币一样的功能,这是代币的大价值。”上交所前总工程师、区块链联盟ChinaLedger技术主管白硕告诉全天候科技。
在他看来,ICO代币非股非债,是一种未来使用权,其实传统金融机构对于这一技术酝酿多年。
白硕在交易所工作期间,主持开发了沪深交易所使用的XPL系统,XPL帮助实现信息披露电子化,从某种程度上说,ICO天然地具备信息披露电子化的优势。
未来在信息自动披露平台上,财务口径、财务准则的语意,都变成数字化的标签,这些标签对上市公司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ICO的项目也可以如此被约束,同时ICO信息披露的框架需要建立起来,为未来的监管提供一些准备的素材,培育出更完整的生态,包括为ICO投融资双方做尽职调查,等等。
在健康生态中流通的代币,价值会越来越高。其中,参与者们一起投入算力、智力,支撑数字经济体,这个经济体会快速长大,产生鸡尾酒效果:
代币们将会分层,一些比较好的代币成为鸡尾酒的上游,比如以太币、比特币的价值会越来越高,既有使用价值、生产价值,还有内循环,这些经济体,现在看是百亿美元,将来可能到千亿甚至万亿美元的级别。
“在最底层徘徊、没有任何希望往上走的代币,都是末流的筹码,难以流通,只好走传销的路。”白硕在SFI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上,告诉全天候科技。
数字加密货币交易平台也将帮助参与者们把控风险。
李林告诉全天候科技:任何新的商业模式、技术创新出现,都不可避免地会被一些人用来犯罪。
行业从业者的责任关键是如何帮助用户筛选项目,如何对项目进行分析,信息披露和跟踪,并且做好用户适当性管理,控制好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火币网设置了很多量化因子,去帮助投资人进行评估、甄别项目的价值。
监管沙盒有望在中国落地
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两百多万人参与ICO。
这个数字非常庞大,而国内发达的社交媒体,正在让行业进一步膨胀:微信群、公众号、小密圈……都是疯狂投资者的聚集地。
中国投资者往往有投机和赌徒心理,所以ICO现象比一些西方国家更为普遍。在美国,ICO更像是个尚未开发的荒地。
目前央行正在研发自己的数字加密货币,盛松成告诉全天候科技:
“央行不仅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还成立了金融科技研究所。全世界央行都开始顺应科技的发展,试图占据技术的主导地位。”
政府发行的数字加密货币是中心化、可追溯的。比如两个人进行了资产的交换,政府能实时追踪到交易信息,有效规避洗钱等非法行为。
监管沙盒将会成为政府监管的首选方案。
政府对于新兴资产交易的监管,会从那些角度切入?
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认为:基于区块链技术和行业的发展特性,简单套用现行的IPO、股权众筹监管框架对ICO 进行监管并不一定适宜。
在他看来,借鉴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经验,中国可从以下方面开展ICO 监管沙盒:
一是选择监管沙盒使用者。
比如真正具有实质性创新、有助于解决行业“痛点”、能为消费者和行业带来益处、已做好测试准备的企业。
二是授权与白名单管理。
对ICO 项目进行白名单管理,设定准入行业。对于可预见风险较高的项目,酌情有限授权。考虑到ICO 项目的差异化,可对测试活动进行“个别指导”,建立单独的适用规则。
三是投资者保护。
只有对测试活动表示同意并被充分告知潜在风险、补偿措施的客户,才能被纳入测试范围;进行测试的ICO 项目应制定测试活动的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损失赔偿等方案,并获得监管部门审核通过;进行测试的ICO 项目发起人需证明具备赔偿能力,造成客户损失时,由其负责赔偿。
四是监督管理。
测试过程中,测试的ICO 项目应就测试情况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并在测试完成后向监管部门提交最终报告。监管部门全程监督测试活动,保留关闭测试的权利。测试结束后,由监管部门评估审查项目的测试结果,决定是否在沙盒之外推行。
不过,实施监管沙盒的的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都拥有完备清晰的授权或许可的金融监管体系,但我国当前还是分业监管体制,如果按分业授权或许可,容易产生监管套利或监管混乱,也不符合ICO 项目的多元创新特点和测试需要。
姚前建议: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将其提升到更有效的层次,在此框架下开展监管沙盒。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透明性以及智能合约实现的协议自动执行,自发形成了特有的民主化网络治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监管过度涉入的必要。”他说。
此外,ICO 项目往往处于技术孵化阶段,商业模式还未成型,加上技术的颠覆性和开创性很强,监管者难以像IPO 上市审批一样,对ICO 项目的前景和价值做出专业、合理的评价。
姚前建议宽容对待ICO,根据区块链技术行业的特性,在上市审批、投资者限制、项目公开宣传和推介上给予一定的包容性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