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是伴随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所发展起来的新技术,2008年中本聪创造比特币时一枚比特币可兑换小于等于1美元,然而今年一枚比特币的报价一度超过3000美元,区块链提供了一种很巧妙的信任机制。由此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联想到分享经济。区块链技术是否可以化解分享经济的信任问题呢?
打破强连接,助力社会资源广泛流动
分享经济下,分享是由陌生的供需方个体提供的,这种模式的宝贵之处在于打破了社会关系中熟人之间强连接的限制,将分享关系扩大到弱连接的陌生人群体之中,形成了陌生人之间的独特社交体验和协作关系,促进了社会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充分流动。
因此,分享经济是一种建立在陌生个体关系之上的信用经济。
只有在信任的前提下,人们才可以安然搭乘陌生人的汽车,住进陌生人的房间,去陌生人的家里就餐等。在分享经济内,流通的货币是信用,信用资本促成了分享经济的风潮,革新了传统消费,开创了协作性消费的新模式。
显而易见,分享经济平台相对于拥有管理约束和背书的传统企业,容易产生信任风险。平台的供方个体不稳定,来源广,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平台本身主要起到信息撮合的作用,责任界定尚不清晰,约束力较差。因此,这种陌生个体之间的分享模式,容易引发消费者在安全保障和服务体验方面的顾虑与隐患,是分享经济市场培育的一大挑战。
据普华永道针对美国用户分享经济的调研数据显示,参与到分享经济中的人群中,57%表示“对分享经济感兴趣,但是仍有顾虑”,熟悉分享经济的人群中,69%的人认为“除非信任的人推荐,否则不相信分享经济企业”。
而据美国城市联盟(NLC)针对各地政府关于分享经济的态度调研显示,虽然整体支持者居多,但仍有61%的官员担心分享经济中的公共安全问题,其次为行业参与者保护问题(约占10%)。
对国内而言,例如住宿分享市场,据艾瑞咨询调研显示,价格是影响住宿分享入住的核心考虑因素,占比为73%;其次是对卫生情况的担忧,占比为72.1%;用户对于安全保障的顾虑排在第三位,占比66.6%。可见,虽然住宿分享相对于传统酒店的高性价比优势已经突显,但信任顾虑仍是市场培育的难题。
信任顾虑成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瓶颈
信任顾虑在我国的市场条件下体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征信体系不健全,数据基础薄弱,各信用平台之间割裂,缺乏对接和共享,分享经济平台企业往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要依靠自身积累的点评数据或简单的认证体系进行供需方个体的信用把控,存在风险和漏洞。
另一方面,分享经济企业作为初创企业,受资本市场驱动、同质化竞争驱动和供需匹配驱动,往往非常重视发展,经常采用补贴、导流等方式扩张供需方规模,虽然部分企业也很重视服务后的评价、考核、投诉,但在信任保障和问题补救措施上依然很薄弱。
此外,各类平台的自我管控水平良莠不齐,在高速扩张的同时,引发了信任安全的悖论。
不过,现在各分享经济平台都已经在开展服务全过程的信任体系建设,通过实名制、过程监控、事后保险等机制,推动分享经济的信任保障体系建设。